道德经·第四十九章 (圣人无心)
at 4年前 ca 道德经王弼苏辙注 pv 1386 by 名著
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善者善之;不善者亦善之;德善也。
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
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焉,圣人皆孩之。
歙:音Xi ,意为吸气。此处指收敛意欲。圣人皆孩之: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。
王弼:
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 各因其用,则善不失也。 德善。 无弃人也。
皆使和而无欲,如婴兄也。夫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者。能者与之,资者取之,能大则大,资贵则贵,物有其宗,事有其主。如此则可冕旒充目而不惧於欺,黈纩塞耳而无戚慢,又何为劳一身之聪明,以察百姓之情哉。
旒 liú
1.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:“旌旗垂~”.
2.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:“冕而前~”.
黈纩 tǒu kuàng
黄绵所制的小球.悬于冠冕之上,垂两耳旁,以示不欲妄听是非.
夫以明察物,物亦竞以其明应之。以不信察物,物亦竞以不信应之。夫天下之心不必同,其所应不敢异,则莫肯用其情矣。
甚矣,害之大也,莫大於用其明矣。夫在智则人与之讼,在力则人与之争。智不出於人,而立乎讼地则穷矣;力不出於人,而立乎争地则危矣。
未有能使人无用其智力于己者也,如此则己以一敌人,而人以千万敌己也。若乃多其法纲,烦其刑罚,塞其径路,攻其幽宅,则万物失其自然,百姓丧其手足。
鸟乱於上,鱼乱於下,是以圣人之於天下,歙歙焉心无所主也,为天下浑心焉,意无所适莫也。无所察焉,百姓何避?无所求焉,百姓何应?无避无应,则莫不用其情矣。人无为,舍其所能而为其所不能,舍其所长而为其所短。如此则言者言其所知,行者行其所能,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,吾皆孩之而已。
苏辙:
虚空无形,因万物之形以为形,在方为方,在圆为圆,如使空自有形,则何以形万物哉?是以圣人无心,因百姓之心以为心,无善不善皆善之,无信不信皆信之。善不善在彼,而吾之所以善之者,未尝渝也,可谓德善矣。信不信在彼,而吾之所以信之者,未尝变也,可谓德信矣。不然,善善而弃不善,信信而弃不信,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!
天下善恶信伪,方各自是,以相非相贼,不知所定。圣人忧之,故喋喋为天下浑其心,无善恶,无信伪,皆以一待之。
彼方注其耳目,以观圣人之予夺,而吾一以婴儿遇之,于善无所喜,于恶无所嫉。夫是以善者不矜,恶者不愠,释然皆化,而天下始定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