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·第十七章 (太上不知)

at 5年前  ca 道德经王弼苏辙注  pv 1329  by 名著  

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之;其次,畏之;其下,侮之。
信不足焉,安有不信。
悠兮其贵言。
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。

不知有之:也有版本是“下知有之”。贵言:指不轻易发号施令。


王弼:

太上,谓大人也,大人在上,故曰太上。大人在上,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
不能以无为居事、不言为教,立善行施,使下得亲而誉之也。

其次,畏之; 不能复以恩仁,令物而赖威权也。
其次,侮之。 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,下知避之,其令不从,故曰侮之也。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 言从上也。夫御体失性,则疾病生;辅物失真,则疵衅作。信不足焉,则有不信,此自然之道也。己处不足,非智之所济也。
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无物可以易其言,言必有应,故曰悠兮其贵言也。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



苏辙:

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嘗治之,民不知其所以然,故亦知有之而已。

以仁義治天下,其德可懷,其功可見,故民得而親譽之。其名雖美,而厚薄自是始矣。 

以政齊民,民非不畏也,然力之所不及,則侮之矣。

吾誠自信,則以道御天下足矣。唯不自信,而加以仁義,重以刑政,而民始不信矣。

聖人自信有餘,其於言也猶然,貴之不輕出諸口,而民已信之矣。及其功成事遂,則民日迁善遠罪,而不自知也。


 

相关阅读: 《帝王世纪》:帝尧之世,“天下太和,百姓无事,有五老人击壤于道,观者叹曰:大哉尧之德也!老人曰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帝力于我何有哉?’”

 


已有0条评论
外国经典网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您的权益 ,请与我们联系,邮箱:wyzwylb@qq.com
皖ICP备2021015637号-1

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510号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