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 第四十三章 (天下至柔)
at 4年前 ca 道德经王弼苏辙注 pv 1430 by 名著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
无有入于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
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王弼:
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经。
虚无柔弱,无所不通。无有不可穷,至柔不可折。以此推之,故知无为之有益也。
苏辙:
以堅御堅,不折則碎;以柔御堅,柔亦不糜,堅亦不病。求之於物,則水是也。以有入有,捍不相受;以無入有,無未嘗勞,有未嘗覺。求之於物,則鬼神是也。是以聖人唯能無為,故能役使眾強,出入群有。
阅读:
子贡问曰:“君子见大水必观焉,何也?”孔子曰:“夫水者,启子比德焉.遍予而无私,似德;所及者生,似仁;其流卑下,句倨皆循其理,似义;浅者流行,深者不测,似智;其赴百仞之谷不疑,似勇;绵弱而微达,似察;受恶不让,似包;蒙不清以入,鲜洁以出,似善化;至量必平,似正;盈不求概,似度;其万折必东,似意.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.”
注释:
句倨皆循其理: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.绵弱微达:曲细柔弱无微不达.
概: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.这里用作动词,引申为刮平、削平.
“万物无足以铙心者,故静也。水静则明烛须眉,平中准,大匠取法焉。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!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夫虚静、恬淡、寂寞、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,故帝王圣人休焉。休则虚,虚则实,实则备矣。虚则静,静则动,动则得矣。”《天道》)
“水之性,不杂则清,莫动则平;郁闭而不流,亦不能清。天德之象也。故曰:纯粹而不杂,静一而不变,淡而无为,动而天行,此养神之道也。”《刻意》
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
朱熹: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,有似于水,故乐水。
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,有似于山,故乐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