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 第十四章 (执古御今)
at 4年前 ca 道德经王弼苏辙注 pv 1416 by 名著
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一者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
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,是谓无状之状、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诘:究问。皦:jiao, 光明。昧:阴暗。绳绳:不清楚。
王弼:
无状无象,无声无响,故能无所不通,无所不往。不得而知,更以我耳、目、体不知为名,故不可致诘,混而为一也。
欲言无邪,而物由以成;欲言有邪,而不见其形。故曰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也。
无形无名者,万物之宗也。虽今古不同,时移俗易,故莫不由乎此,以成其治者也。故可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上古虽远,其道存焉,故虽在今,可以知古始也。
苏辙:
視之而見者,色也,所以見色者,不可見也。聽之而聞者,聲也。所以聞聲者,不可聞也。搏之而得者,觸也,所以得觸者,不可得也。此三者,雖有智者莫能詰也,要必混而歸於一,而後可耳。所謂一者,性也。三者,性之用也。人始有性而已,及其與物構,然後分裂四出,為視為聽為觸,日用而不知反其本,非復混而為一,則日遠矣。若推而廣之,則佛氏所謂六入皆然矣。《首楞嚴》有云: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。此之謂也。
物之有形者,皆麗於陰陽,故上皦下昧,不可逃也。道雖在上而不皦,雖在下而不昧,不可以形數推也。
繩繩,運而不絕也。人見其運而不絕,則以為有物矣,不知其卒歸於無也。
狀,其著也。象,其微也。無狀之狀,無象之象,皆非無也。有無不可名,故謂之惚恍。
道無所不在,故無前後可見。
古者,物之所從生也。有者物之今,則無者物之古也。執其所從生,則進退疾徐在我矣。
已有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