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赏忠厚之至论赏析
at 2年前 ca 古文观止名家点评汇总 pv 1548 by 古文注解
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际,何其爱民之深,忧民之切,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!正是忠厚处,一篇主意在此一句。〇总冒以咏叹起,另是一种起法。有一善,从而赏之,又从而咏歌嗟叹之,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;有一不善,从而罚之,又从而哀矜惩创之,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。一意翻作两层。故其吁俞之声,欢休惨戚,见于虞、夏、商、周之书。吁,叹其不然之辞。俞,应许之辞也。〇应上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,此言盛时之忠厚。
成、康既没,穆王立而周道始衰,然犹命其臣吕侯,而告之以祥刑。《吕刑》:“告尔祥刑。”刑,凶器。而谓之祥者,刑期无刑,民协于中,其祥莫大焉。其言忧而不伤,威而不怒,慈爱而能断,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,故孔子犹有取焉。此言至衰世而忠厚犹存。《传》曰:“赏疑从与,所以广恩也。罚疑从去,所以慎刑也。”当赏而疑,则宁与之。当罚而疑,则宁不致罚。〇就疑处见出忠厚来,篇中不出此意。
当尧之时,皋陶为士,将杀人,皋陶曰杀之三,尧曰宥之三。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,而乐尧用刑之宽。“皋陶曰”二句,诸主文不知其出处,及入谢,欧阳公问其出处,东坡笑曰:“想当然耳!”数公大笑。四岳曰:“鲧可用。”尧曰:“不可。鲧方命圮痞。族。”既而曰:“试之。”四岳,官名。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也。方命,逆命而不行也。圮族,犹言败类也。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,而从四岳之用鲧也?然则圣人之意,盖亦可见矣。独举尧以为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之例,刑赏忠厚意便跃然。《书》曰:“罪疑惟轻,功疑惟重。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”罪可疑者,则从轻以罚之。功可疑者,则从重以赏之。法可以杀、可以无杀者,与其杀之而害彼之生,宁姑生之而自受失刑之责。呜呼!尽之矣。引经顿住。下乃畅发题旨,得意疾书,如长江大河,一泻千里。
可以赏,可以无赏,赏之过乎仁;可以罚,可以无罚,罚之过乎义。过乎仁,不失为君子;过乎义,则流而入于忍人。故仁可过也,义不可过也。到理快论。 古者赏不以爵禄,刑不以刀锯。又振起。赏之以爵禄,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,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;刑以刀锯,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,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。又将刑赏振宕一番,下便一转而入,快利无前。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,而爵禄不足以劝也;知天下之恶不胜刑,而刀锯不足以裁也。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,到底不脱“疑”字。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,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,应前。故曰忠厚之至也。一句点出。文气已完。下作余波。
《诗》曰:“君子如祉,乱庶遄已。君子如怒,乱庶遄沮。”祉,喜也。遄,速也。夫君子之已乱,岂有异术哉?制其喜怒,而无失乎仁而已矣。《春秋》之义,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,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,亦忠厚之至也。引《诗》、引《春秋》,亦见同归于忠厚,深著夫子作《春秋》之意,有得于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心。
注释:①刑赏忠厚之至: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伪孔安国的注文:“刑疑付轻,赏疑从众,忠厚之至。”
吁(xū)俞(yú):惊叹应答。俞,表示应允。
名家汇评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:
[宋]杨万里:欧阳公作省试知举,得东坡之文惊喜,欲取为第一人。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,恐招物议,抑为第二。坡来谢,欧阳问坡所作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有“皋陶曰杀之三,尧曰宥之三”,此见何书?坡曰:“事在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注。”欧退而阅之,无有。他日再问坡,坡云:“曹操灭袁绍,以袁熙妻赐其子丕。孔融曰:‘昔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。’操惊问何经见,融曰:‘以今日之事观之,意其如此。’尧、皋陶之事,某亦意其如此。”欧退而大惊曰:“此人可谓善读书,善用书,他日文章,必独步天下。”然予尝思之,《礼记》云:“狱成,有司告于王。王曰:‘宥之。’有司曰:‘在辟。’王又曰:‘宥之。’有司又曰:‘在辟。’三宥不对,走出,致刑于甸人。”坡虽用孔融意,然亦用《礼记》故事,其称王谓王三皆然,安知此典故不出尧?(《诚斋诗话》)
[宋]朱熹:因论东坡《刑赏论》,悉举而归之仁义,如是则仁义乃是不得已而行之物,只是作得一痴忠厚。此说最碍理,学者何尝察?〇东坡《刑赏论》大意好,然意阔疏,说不甚透,只似刑赏全不奈人何相似。须是依本文,将“罪疑为轻,功疑为重”作主意。〇因论二苏《刑赏论》极做得不是。先生曰:“用刑,圣人常有不得已之心;用赏,圣人常有不吝予之意,此自是忠厚了。若更于罪之疑者从轻,于功之疑者从重,这尤是忠厚。此是两截之事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三〇)
[宋]罗大经:《庄子》之文,以无为有;《战国策》之文,以曲作直。东坡生平熟此二书,故其为文,横说竖说,惟意所到,俊辩痛快,无复滞碍。其论刑赏也,曰:当尧之时,皋陶为士,将杀人,皋陶曰“杀之”三,尧曰“宥之”三……凡此类,皆以无为有也。叶水心云:“苏文架虚行危,纵横倏忽,数百千言,读者皆知其所欲也,推者莫知其所自来,将无作有,古今议论之杰也。”(《鹤林玉露》乙编卷三)
[清]吴楚材、吴调侯:此长公应试文也。只就本旨,从“疑”上全写其忠厚之至。每段述事,而断以婉言警语。天才灿然,自不可及。(《古文观止》卷一〇)
[清]沈德潜:以“罪疑惟轻,功疑惟重”二语作主,文势如川云岭月,其出不穷。〇以长公之高才,欧文忠之巨眼,而闱中遇合之文,圆熟流美如是,宜后世墨卷不矜高格也。为之三叹!(《唐宋八大家文读本》卷二〇)
[清]李扶九:刑赏不可废,惟疑者可以厚,文故拈出“疑”字之论,最为精细。盖“仁”字尚是忠厚之面,惟“疑”字方是刑赏忠厚之所以然,而引经据传,凿凿有凭,最为畅达。(《古文笔法百篇》卷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