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侯论原文赏析
at 2年前 ca 古文观止名家点评汇总 pv 1492 by 古文注解
留侯论 苏 轼
古之所谓豪杰之士,必有过人之节,伏能忍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。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不能忍者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,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能忍者。〇能忍不能忍,是一篇主意。
夫子房受书于圯。上之老人也,其事甚怪。楚人谓桥为圯。《史记》:张良尝游下邳圯上,有一老父,衣褐,至良所,直堕其履圯下,顾谓良曰:“孺子,下取履!”良愕然,欲殴之。为其老,强忍下取履。父曰:“履我!”良业为取履,因长跪履之。父以足受,笑而去。去里所,复还曰:“孺子可教矣。”约后五日平明,会圯上。怒良后至者再。最后出一编书曰:“读此则为王者师矣。后十年兴。十三年,孺子见我济北,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。”遂去,不复见。〇入事。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,出而试之?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,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,而世不察,以为鬼物,亦已过矣。看老人事,非渺茫鬼怪。特作翻案,妙。且其意不在书。深入一层发议,此句乃一篇之头也。
当韩之亡、秦之方盛也,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,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。虽有贲、孟贲。育,夏育。无所获施。夫持法太急者,其锋不可犯,而其势未可乘。有大勇者,当此时自能忍之。子房不忍忿忿之心,以匹夫之力,而逞于一击之间。当此之时,子房之不死者,其间不能容发,盖亦危矣。良,韩人,其先五世相韩。秦灭韩,良欲为韩报仇。求得力士,为铁椎重百二十斤,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,误中副车。秦皇帝大怒,大索天下十日,弗获。〇此正不能忍之故。先抑一笔。
千金之子,不死于盗贼。何者?其身可爱,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。子房以盖世之才,不为伊尹、太公之谋,而特出于荆轲、聂政之计,以侥幸于不死,再抑一笔。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。惜其不能忍。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。鲜腆,言不为礼也。彼其能有所忍也,然后可以就大事,故曰“孺子可教也”。此段见老人以一“忍”字造就子房。是解上文“意不在书”一句。
楚庄王伐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迎。庄王曰:“其主能下人,必能信用其民矣。”遂舍之。郑伯能忍。句践之困于会稽,而归臣妾于吴者,三年而不倦。句践能忍。且夫有报人之志,而不能下人者,是匹夫之刚也。此下又提前语申论之。前只虚括,此乃实发。夫老人者,以为子房才有余,而忧其度量之不足,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,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。何则?非有平生之素,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,而命以仆妾之役,油然而不怪者,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,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。子房之于老人,可谓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矣。虽有秦皇、项籍,亦不能惊而怒之也。〇此段极写子房之能忍,以见其为天下之大勇。
观夫高祖之所以胜,项籍之所以败者,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。忽推论到高祖、项籍,正欲说归子房。项籍唯不能忍,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;高祖忍之,养其全锋而待其敝,此子房教之也。高祖能忍,由子房教之,所谓“忍小忿而就大谋”者以此。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,高祖发怒,见于词色。由是观之,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,非子房其谁全之!淮阴侯韩信请为假王,汉王大怒,张良蹑汉王足,因附耳语,汉王悟,立信为齐王。〇举一事,以明子房教高祖能忍。
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,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,不称其志气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赞:“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,至见其图,状貌如妇人好女。”呜呼!此其所以为子房欤!淡语作收,含蓄多少!
注释:所挟持者甚大:谓胸怀广阔,志意高远。挟持,指抱负。
其间不能容发: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。比喻情势危急。
留侯论名家汇评:
[宋]吕祖谦:格制好。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,方说子房受书之事,其意在不忍,此老人所以深惜,命以仆妾之役,使之忍小耻,就大谋,故其后辅佐高祖,亦使忍之有成。一篇纲目在“忍”字。(《古文关键》卷下) [宋]谢枋得:主意谓子房本大勇之人,唯年少气刚,不能涵养忍耐,以就大功名,如用力士提铁锤击秦始皇之类,皆不能忍;老父之圯下,始命之取履纳履,与之期五更相会,数怒骂之,正所以折其不能忍之气,教之以能忍也。(《文章轨范》卷三)
[明]杨慎:东坡文如长江大河,一泻千里,至其浑浩流转,曲折变化之妙,则无复可以名状,而尤长于陈述叙事。留侯一论,其立论超卓如此。(《三苏文范》卷七)
[明]陈子龙:匹夫起义,古所未有。当时秦势已成,子房岂料有胜、广、刘、项之可以亡秦哉?故愤愤一击,以毕其报韩之志耳。(引自《古文渊鉴》卷五〇) [清]金圣叹:此文得意在“且其意不在书”一句起,掀翻尽变,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。(《天下才子必读书》卷八)
[清]储欣:博浪沙击秦,一事也;圯桥进履,又一事也。于绝不相蒙处,连而合之,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。(《唐宋十大家全集录·东坡先生全集录》卷二)〇击秦纳履,串两事如贯珠。〇子房不能忍,老人教之能忍,子房又教高祖能忍,文至此,真如独茧抽丝。(《唐宋八大家类选》卷五)
[清]张伯行:论子房生平以能忍为高,却从老人授书、桥下取履一节说入,乃是无中生有之法,其大旨则本于《老子》柔胜刚、弱胜强意思,非圣贤正经道理。但古来英雄才略之士,多用此术以制人。(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卷八)
[清]浦起龙:论旨曰“能忍”,然而实无正证也。拈起圯老深折,运化沙椎小忿,惩所不忍以归于忍,假一二初迹,以显佐汉定天下全神也。惟封齐,是用忍一证,亦复拈连洒脱。此与《管仲论》,非慧业人无处着手。(《古文眉诠》卷六六)
[清]余诚:劈空提出个“忍”字,辟去俗论,翻却常解,立定主意。反反复复,到底总归一线,直如千丈游丝,袅袅天际,绝不见有断绝处。此固由立意之高,而亦缘运笔之妙。实事全以暗用,且不遽然说尽。……其前半运笔似蜻蜓点水,其后半运笔又似万壑朝宗。如此行文,自非胸有成竹,笔具炉锤者,那解辨来?(《重订古文释义新编》卷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