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术苏洵原文

at 3年前  ca 古文观止名家点评汇总  pv 937  by 古文注解  

 心术原文:   

   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,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敌。[第一段,言为将当先治心。〇此篇每段自为节奏,而以治心为主。]

凡兵上义,不义,虽利勿动。非一动之为利害,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。夫惟义可以怒士,士以义怒,可与百战。[第二段,言举兵当知尚义。]

凡战之道,未战养其财,将战养其力,既战养其气,既胜养其心。谨烽燧,严斥堠,[〇烽燧所以警寇。昼则燔燧,夜则举燧。斥,度也。堠,望也。以望烽火也。]使耕者无所顾忌,所以养其财;丰犒而优游之,所以养其力;小胜益急,小挫益厉,所以养其气;用人不尽其所欲为,所以养其心。[虽平叙,自归重养心。]故士常蓄其怒、怀其欲而不尽。怒不尽则有余勇,欲不尽则有余贪。故虽并天下,而士不厌兵,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。不养其心,一战而胜,不可用矣。[第三段,言议战当知所养。 ]

    凡将欲智而严,凡士欲愚。智则不可测,严则不可犯,故士皆委己而听命,夫安得不愚?夫惟士愚,而后可与之皆死。[第四段,言将与士当得智愚。 ]

    凡兵之动,知敌之主,知敌之将,而后可以动于险。邓艾缒兵于蜀中,非刘禅之庸,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,彼固有所侮而动也。[后汉炎兴元年,魏将邓艾入蜀,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,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,山高谷深,至为艰险。艾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。将士皆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。先登至江油,遂至成都。后主禅出降,汉亡。] 故古之贤将,能以兵尝敌,而又以敌自尝,故去就可以决。[此段就上段分出,申说“智”字。]

     凡主将之道,知理而后可以举兵,知势而后可以加兵,知节而后可以用兵。知理则不屈,知势则不沮,知节则不穷。见小利不动,见小患不避。小利小患,不足以辱吾技也。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。夫惟养技而自爱者,无敌于天下。故一忍可以支百勇,一静可以制百动。[第五段,言主将当知理、势、节三者。]

    兵有长短,敌我一也。敢问:“吾之所长,吾出而用之,彼将不与吾校;吾之所短,吾蔽而置之,彼将强与吾角,奈何?”曰:“吾之所短,吾抗而暴之,使之疑而却;吾之所长,吾阴而养之,使之狎而堕其中。此用长短之术也。”[第六段,言主将当善用长短之术。]

     善用兵者,使之无所顾、有所恃。无所顾,则知死之不足惜;有所恃,则知不至于必败。尺箠当猛虎,奋呼而操击;[喻有所恃。]徒手遇蜥蜴, 变色而却步,[喻无所恃。]人之情也。知此者,可以将矣。袒裼而案剑,则乌获不敢逼;冠胄衣甲,据兵而寝,则童子弯弓杀之矣。[此喻不可徒恃,比前喻更深一层。]故善用兵者以形固。夫能以形固,则力有余矣。[第七段,论有备无患之道,而以“善用兵者以形固”终焉。]


注释:《管子·心术上》:“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。”同书《心术下》:“心安是国安也,心治是国治也,治也者心也,安也者心也。”

烽燧: 春秋时白天燃烟叫烽,夜晚放火叫燧;而唐时白天燃烟叫燧,夜晚放火叫烽,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。

斥堠,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,这里指侦察,候望。堠,也写作“候”。

犒:犒赏,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。

委己:委屈自己。

惟:同“唯”。

邓艾缒兵于蜀中:邓艾,三国时魏国的将领,魏元帝景元四年(263年),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,山高谷深,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,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,滑下山去。缒,系在绳子上放下去。

抗:高,引申为突出地。

 

心术名家点评:

[明]杨慎:篇中凡七段,各不相属。然先后不紊,由治心而养士……段落鲜明,井井有序,文之善变化者。(《三苏文范》) 


[明]茅坤:此文中多名言,但一段段自为支节,盖按古兵法与传记而杂出之者,非通篇起伏开阖之文也。(《唐宋八大家文钞·苏文公文钞》卷七) [明]姜宝:此文绝似《孙子·谋攻篇》,而文彩过之。老泉自谓“孙吴之简切,无不如意”,非夸辞也。(引自《三苏文选》) 


[清]储欣:逐段说去,自有次第。(《唐宋十大家全集录·老泉全集录》卷一) 


[清]吴楚材、吴调侯:此篇逐节自为段落,非一片起伏首尾议论也。然先后不紊。由治心而养士,由养士而审势,由审势而出奇,由出奇而守备,段落鲜明,井井有序,文之善变化也。(《古文观止》卷一〇)


已有0条评论
外国经典网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您的权益 ,请与我们联系,邮箱:wyzwylb@qq.com
皖ICP备2021015637号-1

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510号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2